// 開放報名:2020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
報名表單|https://reurl.cc/MdMGzv
〈2020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即將於11月7日(六)舉行。歡迎有興趣參加的朋友,請於11月1日(日)晚上12點前完成報名。
----------------------------------------------------------------------------
2020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暫定議程》
詳細議程請上:
https://reurl.cc/2gN44O
----------------------------------------------------------------------------
2020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錄取名單公告
感謝大家踴躍投稿〈2020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本次研討會將於 2020年於11月7日 (六)舉辦,地點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62 號)。
正式大會議程將擇期同步公布於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網站 / 2020年會網站 / 學會臉書粉絲專頁,也會同步以 E-mail 通知,敬請密切注意相關訊息。
學會網站:http://www.tais.org.tw/
年會網站:http://ccis.nctu.edu.tw/tais/conference/index.asp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tais.org/
一、學生組錄取論文
本次學生組投稿數49篇,共計錄取22篇,錄取率44.9%。
No. |
論文題目 |
1 |
收聽國防 從心戰到心防:初探數位環境下的軍事廣播電臺發展 |
2 |
2020總統大選,不同媒體立場中的網路留言分析「韓國瑜」支持程度差異──以聯合報與自由時報為例 |
3 |
“迷戀”還是“規訓”?一項對運動手環使用者的質性研究 |
4 |
以恐懼訴求與第三人效果探討模仿網紅行為 |
5 |
檢視「一支穿雲箭」的採用意圖: 以創新傳佈理論和政治傾向探討 |
6 |
以序列分析法探究魅力型與知識型YouTuber受眾的使用滿足之差異—以「千千進食中」與「理科太太」為例 |
7 |
分析異質主題的youtube影片留言之偏見同化差異性-以國族與性別議題為例 |
8 |
男女不一樣?!以大數據分析新聞中的職業性別歧視 |
9 |
傳播者還是中介物? 從人機傳播的視角初探使用者與虛擬助理Siri的社會關係和意義生產 |
10 |
蝦P大戰:探討B2C電商平台在不同社群媒體的行銷策略 |
11 |
如果面試你的是 AI,你服不服? 以違反預期理論探討面試官可信度及評分認知與態度 |
12 |
後社會主義的性別回潮——以微信婚戀平台「陌上花開」為例 |
13 |
網路、數位到人工智能:重塑網路廣告的新面貌 |
14 |
遊戲情境下配音與文字對白之體驗差異性對玩家購買意願之影響-以《戀與製作人》為例 |
15 |
運用TAM理論模型分析Facebook的報導框架與模因傳播,對於軍人轉傳意圖之影響:以中共軍機繞臺議題為例 |
16 |
「監視」有助於感情升溫嗎?以關係不確定性初探伴侶間溝通模式經由使用小帳對親密關係滿意度之影響 |
17 |
中國網路監管的多頭馬車? 網信辦、公安部網路安全局、「掃黃打非」工作小組等單位的監管權力競合分析 |
18 |
一場盛大的表意集會: 以BRUTUS雜誌台灣特輯為例探討線上集體創作文化 |
19 |
寂寞的中高齡世代: 以情緒性及社會性寂寞, 探討人格特質與社群圖像使用行為間的關聯 |
20 |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初探 Instagram 隱藏讚數對貼文焦慮與頻率的影響 |
21 |
疫情報導中黨媒與市場化媒體的媒體間議題設定效應──以人民日報及財新網為例 |
22 |
爲何炫富?大學生炫耀性消費行爲意圖探究 |
*以上錄取名單順序,係按第一作者姓氏筆劃排序,與分數無關。
二、教師組錄取論文
本次教師組投稿數22篇,共計錄取17篇,錄取率77.27%。
No. |
論文題目 |
1 |
新冠疫情下的網路仇恨言論及後設意涵─以譚德賽的網路論述為例 |
2 |
人工倫理決策者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倫理衝擊與風險初探 |
3 |
開放資料足夠多嗎?臺灣、美國及歐盟政府資料開放內容比較 |
4 |
人工智慧與新聞媒體:AI主播的應用與反思 |
5 |
人工智慧時代的媒體素養──人機傳播觀點的初探性研究 |
6 |
圖靈與史帝芬史匹柏的AI倫理學 |
7 |
AI、 COVID-19、法律:以電影《 全境擴散 》為例 |
8 |
社群媒體聲量可以真實反映選民對於候選人的形象認知-以問卷調查與大數據分析來檢核2018年高雄市市長選舉候選人韓國瑜的形象 |
9 |
性別AI 的善與惡:智能輔助性別AI 及性別歧視與暴力的交錯 |
10 |
協作新聞在台灣—事實查核社群與新媒體平台之間的協作個案探討 |
11 |
從實務觀點檢視人工智慧工作取代理論 |
12 |
社群媒體假帳號的網絡特徵與生成──ANT和Affordance的觀點 |
13 |
從戰略模糊到明確:以深度學習檢驗美軍機繞台的媒體風險框架與網路情緒反應 |
14 |
陪玩、生成內容與玩家建模:遊戲AI與玩家的人-機溝通關係 |
15 |
批判大數據現象:全球傳播科技大企業壟斷市場的危機 |
16 |
獨樂不如眾樂?檢驗獨立音樂平台社群意識之成因與影響 |
17 |
人工智能與人工生命在當代藝術中的呈現 |
*以上錄取名單順序,係按第一作者姓氏筆劃排序,與分數無關。
三、專題講座
No |
專題講座主題 |
1 |
【AI的能與不能:人文社會的脈絡、價值與效應】
子題一:人工智慧能否辨識假新聞?
子題二:AI 法律諮詢機器人之互動式模式設計
子題三:「人vs 機器」還是「人x機器」:AI 時代人力資本的重新檢視
子題四:民眾對AI 倫理議題之認知程度與態度傾向
|
2 |
【AI與大數據技術實踐媒體文本研究的想像與可能】
子題一:
深度學習與網路民意調查結果有區別嗎?以網民回應中共軍機艦繞台為例
子題二:
後人類學語藝觀點下的傳播研究
子題三:
檢驗新聞可信度之研究 - 以結合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的平台實作為例
子題四:
語料庫分析在傳播研究之應用
|
3 |
【AI科技與傳播創新】
子題一:
當AI遇上台灣影音產業創新
子題二:
AI x傳播?從破壞式創新談起
子題三:
人工智慧的態度及信任
子題四:
探尋大數據時代下的影音權利保護模式
|
4 |
【人工智慧跨域治理專題論壇】
子題一:歐盟人工智慧之倫理與風險治理策略
子題二:日本以人為本AI社會的政策思維研究
子題三:AI倫理與治理
子題四:人工智慧的影響評估與社會治理
子題五:台灣人工智慧與教育政策
|
5 |
【商品化情境下電視開票的感官主義操作:2020年總統大選為例】
子題一:
商業電視台開票的行動邏輯,以2020總統大選TVBS為例
子題二:
政治狂熱背後的收視商機:三立和中天如何開票?
子題三:
看看你、看看我:電視台大選開票過程的賽局分析
子題四:
「廣告後更精彩,不要走開!」:探索電視開票過程中廣告前後票數的變化
子題五:
公共價值和商業機制下的兩難:華視如何報導開票?
|
6 |
【5G與AI技術應用對我國資訊社會之影響】
子題一:從 5G服務的物物相連特性談地理覆蓋率的重要性
子題二:基於國際地緣政治考量之人工智慧技術法規監理框架-以資通訊
產業為例
子題三:淺談人工智慧發展下人臉辨識技術應用規範 以美國為例
子題四:從國際趨勢初探我國自駕車資安法規架構
子題五:通傳產業新興技術發展對我國資訊社會之影響 |
7 |
傳播研究新秀論壇
【後疫情時代的新手研究人員,困境與突破】
子題一:個人的研討會
子題二:自己的權益自己救
子題三:線上課程的優劣:從教學方法、學習情境談起
|
恭喜以上錄取者,
正式錄取信函將於近日陸續寄出,屆時敬請參加發表論文。
以上公告,錄取內容若有任何疑問或需更正,請email 聯絡年會秘書處。
Email: taisociety@gmail.com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秘書處 敬上
----------------------------------------------------------------------------------------
2020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徵稿說明
主題:人工智慧在資訊社會
AI in Information Society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文學院大樓(誠、正大樓)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時間:
2020年11月7日(週六)
一、主題說明:
人工智慧技術(AI)發展迅速,但正值交叉路口,往下行去對人類社會發展究竟是利多?抑是弊多?從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到深度偽造( Deep Fake),人工智慧可以為善,也能為惡,它掀起了資訊社會從政治、經濟、法制的全面性巨大變化。隨之而起的倫理爭議也成為近來熱議焦點,人工智慧加劇了社會中關於性別、種族、貧富的偏頗與不公,擴大數位鴻溝,侵犯個人隱私,散佈不實訊息。演算法本應為工具中立,卻似乎成為演算黑箱,已成當代資訊社會的重要挑戰。
人工智慧技術數十年來已發展到機器學習的第三波階段,但關於人工智慧的社會與倫理議題探討才正開始。如何規範演算究責(Accountability)?如何發展可信任的人工智慧(Trustable AI)?如何確保演算公平性和透明性(Algorithmic Fairness and Transparency)?成為當前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倫理之重大課題。
探討上述課題,除了AI第三波深度學習技術特性之外,反思人類與機器共處於資訊社會的關係則更顯關鍵。誰才是數位主權(Data Sovereignty)的真正擁有者?是平台還是使用者擁有權力?是機器還是人類能做最適切的決定?我們所關注的不僅是防範駭客、惡意使用的個案事件,而是人工智慧在資訊社會中應發展的結構性制度和規範。
2020年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以『人工智慧在資訊社會』為年會與論文研討會之主題,針對當前人工智慧發展所帶來的變貌與挑戰、技術與倫理、創新與規範等議題,期盼來自資訊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跨域交流與對談。
二、主要議題(來稿方向建議參考,但不限於下列各議題):
(一) 資訊社會與社群:資訊社會網絡變遷、網路虛擬社群、網路化社會運動、社群/社交媒體、自由軟體文化。
(二) 資訊與傳播科技:數位科技與娛樂媒體、人機互動、認知心理傳播、電腦中介傳播、大數據、網路實況直播、新媒體、獨立媒體。
(三) 資訊經濟與行動裝置載具:電子商務與網路經濟、數位科技與娛樂產業、網路/行動行銷策略、網路/行動消費行為。
(四)資訊政策與法律:通訊傳播產業政策、智慧財產權法、隱私權、數位匯流
政策、公平法與資通訊產業。
(五)資訊傳播與應用:電子化政府、數位治理、創新管理、網路/數位學習、數位典藏、數位策展、災難與風險傳播。
(六)其他:與資訊社會相關議題。
三、舉辦單位:
指導單位:科技部
主辦單位: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協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國立交通大學全球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
四、發表形式:
(一) 個別論文投稿:中文或英文。
(二) 專題論壇(Panel)投稿:中文或英文。
(一)個別論文投稿:
1. 教師組/社會組
(1)接受全文或摘要投稿。
(2)全文投稿以15,000字以內(含參考文獻、附錄)為原則。
(3)摘要投稿以1,000字以內。
(4) 上傳稿件內需移除所有作者之可辨識身分資訊以確保匿名審查
2. 學生組
(1)只接受全文投稿。
(2)全文投稿以15,000字以內(含參考文獻、附錄)為原則。
(3)上傳稿件內需移除所有作者之可辨識身分資訊以確保匿名審查
*歡迎研究生將優秀的期末報告或碩士論文改寫發表。
*學生組將舉行論文競賽,經由雙匿名審查制度之審稿後,由委員會依審查成績決定是否錄取。
*學生組論文競賽獎勵:優勝一名2500元,佳作若干各1000元。
(二)專題論壇投稿:
(1) 每個專題論壇可由3-4個研究子題組成,由籌組人撰寫主題、籌組說明以及各篇摘要,合併為同一個檔案投稿,全部以800字-1000字左右為宜。
(2)請於另一頁註明各子題之發表人姓名、服務單位、職稱、聯絡電話、e-mail。
五、重要時程說明
(一)個別論文投稿:
1. 教師組/其他身份組
*全文或摘要投稿截稿日期:2020年7月15日 (週三)
*線上公布審查結果:2020年9月1日(週二)
*個別寄發錄取通知:2020年9月1 ~ 5日
*教師/